Найти тему
带带林登万

海口家里蹲杂谈(之一)2020.5+再看《黑礁》——观后感2 2019.12

前言:自从旧的qq被永封,新的qq空间被限制使用以后,我就再也没有更新过说说和日志,更没有想着写过,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在当下的大环境下,言论的审察和管制只会越来越严厉,无论我怎样绞尽脑汁用谐音和错别字来规避审察,最终都大概率会被一次又一次的封禁。加之两年的研究生网课生活十分的平淡,没有了线下和人接触的社会实践,可写的东西也确实没有多少,因此我就索性停止了更新。

随着研究生的毕业、去日本工作的决定被确认,新的人生阶段即将展开。我认为,在自己有时间的前提下,还是应该对之前这个阶段有一个复盘和反思,而写日志,则是进行复盘和反思的重要手段。因此,趁着研究生毕业后的空闲时间,我再一次决定更新日志,感谢各位的关注。

实际上,“海口家里蹲日志”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之前在空间写得说说和日志,第二部分是按照时间线记录的莫大两年网课生活,在“海口家里蹲日志”中,我将两部分整合在了一起,避免观看时的混乱。

从2018年7月入职西北电建,一直到2019年12月末回到海口,这为期一年短暂的职场生活总归还是磕磕绊绊的,这令我对自己的能力和人生都产生了极大的质疑:明明自己能力不差,家境也不比别人差,大学时候也挺优秀,为什么做什么都失败了呢?是因为自己的运气吗?还是因为自己的父母?不从客观原因找借口的审问我自己,我为什么连一份工作也不能持久的干下去?一想到这,我就觉得,自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无用之人,谁也不如,以至于连最基本的坚持和服从都做不到,只会逃避。再加上,父母对我的遭遇没有丝毫同情和关心,反而还是冷嘲热讽和指责,这些彻底打败我了,我陷入了自我否定和怀疑,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态,以至于有些厌世,不想和别人有接触和交流,害怕和现实接触,更害怕失败,哪怕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个失误,也能令我十分痛苦,但我对这一切却毫无办法。

不过,在我做出莫斯科大学读研的决定后,获得了短暂的安宁,因为这基本不会失败,而且申请也是在将近半年以后的事情了,至少在这半年里我可以有正当借口在家啃老。元旦的时候,从中山的日企辞职的七月在我的邀请下来海南了,我带着他在海南岛东线玩了一圈。他和我处境类似的地方在于,他当时也是处于一个相对低谷的时期,因为刚刚被中山市的日企给劝退,我们二者都有派遣苦闷的需求,正好就和他一起旅旅游,换换心情。他向我诉说了他的无奈和不甘,我也向他诉说了我自己的无奈和不甘,对于各位看官来说,和他的旅途中,最值得说的就是在三亚大东海旁的大菠萝购物中心遇到的一个卖茶小妹了。

我之所以选择和七月一起去大东海附近转悠,原因就是那里有很多俄语国家的人,我想在那里向他展示和炫耀我的俄语水平,以此给我补充一点自信心和虚荣心,同时看看斯拉夫美女。在大菠萝购物中心的一个卖茶叶的档口,我看到有几个外国人在选购茶叶,于是我主动上去和他们搭话,并且帮助他们挑选茶叶,并且促成了一单。我的这番举动被一旁的店员看到了,她主动上来和我说话,为我们泡了茶,主动加了我的微信。聊天中得知,这里经常有外国人来买茶,只是遗憾于她不懂俄语所以没有业绩(她才初中学历);因为她长得还可以又会化妆,附近海军基地的军人经常主动要她联系方式(言下之意是我主动给是她看得起我了)。我和七月都觉得她长得挺漂亮,也好说话,反而本科研究生的高学历女人屁事贼多毛病贼多,这些低学历很早就出来混的,反而好说话明事理。

在这之后我和她在微信上还有过交流,以至于还约出来了吃饭了(在海口)。那一次我和她聊了很多,也聊的比上次更为深入,她当然知道男人约女人出来是为了什么,她只说这一次不能过夜有事,想过夜要下一次。这可真是难得,这是我接触到的非妓女国产女中,最实在的一个了。但是很遗憾的是,通过这次交流我发现,我还是没有那个本事,拿不下女人,不懂话术引导,也不知道基本套路和对策,她对我没有恋爱经历这一点也很震惊和不理解,以至于对我态度直接急转直下。在此之后,基本上和她就没有了交流,除了偶尔微信朋友圈点个赞评论下。

当然了,我对没有成功日到她也并没有什么遗憾的,她也没浪费我时间和金钱,她对我来说,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意义是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我来说,想要日逼就老老实实花钱去嫖,不要幻想通过感情和交流渠道一步一步深入的日逼,那是不可能的,我并没有那个本事(即便是对我有好感和主动的)。也奉劝各位,和国产女相处,除非说是利益所驱,否则还是不要抱有太多的目的性为好,想日逼就去漂,想要感情需求就上网买虚拟女友陪聊,不要幻想一些得不到或者本身就不存在的东西。

一直到5月末6月初参加莫大的入学考试,从19年年末一直到20年年中的这段时间,我仍然是忐忑不安和时常焦虑的,所谓的“安定”真的只是暂时的。焦虑和忐忑,其实也就是源自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还有就是同龄人和好友的对比。2020年的时候我新注册的qq号还没有被封,我现在回去看我写的日志存档,那时候我至少写了三篇日志来抒发我的焦虑和挫败感,内容十分雷同,每一次书写都是源自于和同学朋友的交谈和见面后对彼此差距的震惊。无论是在海南的初中同学和高中同学,还是在西安认识的大学同学,我和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对比就会发现,我是过得最差的,或者说最废物的一个。加上qq号连续被封,很多人联系不上了,所以在那短短的大半年时间里,我的人际圈子迅速地萎缩,“朋友”的数量直线减少。原本,朋友在我的精神世界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我重要的精神支柱,朋友的减少也令我十分的难过和焦虑。但现在来看,该咋样咋样,咋也不会咋地。

首先失去的朋友是高中时的那几个死党——狗部、撸子、老曹、无尘。

他们还是他们,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和学生时代比起来都没有什么变化,以至于出去玩的娱乐方式,仍然是网吧打游戏和桌游。而我其实也没有什么变化,虽然说事业上不太顺利,但是和他们玩的话也丝毫不影响。我和他们的分道扬镳,更多的是我个人的单方面宣泄罢了。在我和他们的最后一次饭局上,大家聊起各自的近况,关系户进去央企的老曹抱怨到自己总是要去县里和村里出差,当程序员月入8000的狗部抱怨公司女同事的轮番勾引,项目领导给当司机、在家族企业(房地产)当秘书的撸子抱怨上司的要求严厉(其实也就是他妈,他妈就是上司),二本大学毕业可是却在海口市内法院工作的铁硬(另一个不熟的高中同学)抱怨中央的检查,三代人都是敬茶的二狗(狗部朋友)抱怨现在派出所玩手机的时间少了……而我呢,在一旁憨憨的赔笑,一句也插不上话。

那时候的我,内心真实万丈怒火,被他们凡尔赛的炫耀还是其次,重点是,这一群高考成绩不如我学习也不如我的人,居然一个个都比我过得好,高考仿佛如同擦过屁股的纸一样一文不值,海中也好,大学也罢,其实丝毫不影响他们“被安排”的人生轨迹,在这个国家,就在我的眼前的这群关系户,毫无公平可言。从小到大宣传媒体所宣传的“知识改变命运”“努力奋斗”“高考是相对公平的”等等教条被摔个稀烂。我既无法接受他们比我过得好的现实,也无法接受这个国家所宣传的一切原来都是虚伪的谎言。我恨不得当时就把桌子掀了对他们吼道:“正是因为有你们这群关系户,国家才会成这个样子!”。但显然我并不能那么做。当晚的我失眠了,气愤的睡不着觉,一直用冷水浇头,还是难以抑制的愤怒。

与其说是我和他们的友情走到了尽头,不如说是我将阶级矛盾而贫富差距的愤怒发泄到了他们身上。他们其实也没有做错什么,他们本来就出生于那样的家庭有那样的性格,只是在我处于低谷时期时,这帮既得利益者悠然自得又快活的美好生活,令我极度的愤怒。至于那一天的日期,我忘记了,虽然有照片,但我也不想再去看了。

第二天我气消了后才反应过来,和他们决裂的话,在海南地区我是真的没什么朋友了,而且他们也是我积累的宝贵人脉,这样就等于是白白断送了,和一个刚来海南的人没有什么区别的。但是,我就算不和他们决裂,以我所处的阶级和所拥有的资源人脉,他们也看不上我不是?一来是老朋友的失去,二来是和他们的对比,令我焦虑。

到这篇文章发表时(2022.7),我仍未和他们有任何联系(三年多了)。

同时失去的好友还有认识超过20年的发小,仇大

实际上,因为家庭环境和人生轨迹的不同,我和仇大早就开始变得貌合神离,关系也逐渐变得冷淡和疏远了。仇大可以说是目前为止我人生中唯一一个能保持朋友关系这么长时间的人,也是我曾经自认为可以说心里话的人,在他面前我是毫无顾忌无所不谈,尤其是在我毕业后这一年多时间里的低谷期,每次仇大都能给我帮助和安慰;我们甚至相互知道彼此的电子账户密码。然而,随着我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仇大和我开始变得无话可说了。首先最重要的是,我们无法再相互理解了。和我的家庭与人生截然不同的是,仇大从小就是被父母安排的:因为他学习不好所以他妈让他考特长生,考到了一个垃圾二本的王牌专业,毕业后又被姐姐安排进碧桂园实习,两份工作都是家里亲戚安排的;在工作时遇到了好领导,给他指了一条明路让他去考研,第一年考研失败了,他妈立马发动她的人脉联系到了兰州理工大学的校长坐在一桌吃了个饭,给儿子准备了个备选方案作为后路;最终他如愿考上了广东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并且和女朋友团聚。另外,他的这个女朋友也是如同天上掉下来的一样,他们在打游戏时候认识,碰巧二人又是同一个专业,最令人羡慕的是女朋友家里还很有钱,干房地产的……基本上,仇大的每一步都四平八稳,遭遇过困难,但是基本没有遭遇挫折,在他目前为止的人生阶段中,基本全都是家里人做出的决策,他只需要选择和服从。

相比之下,我和仇大完全不同,家里人既没有能力安排也没能力帮助我,全都靠我自己。所以每当我向他倾诉我的难处时,他并不能理解,甚至会说一些在我看来十分幼稚的话(比如说让我回家给父母认怂,但问题是,我的父母不是他的父母,认怂也不能帮我安排啊)。我们二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成长环境,在成年步入社会后,直接导致了交流的不畅和无法理解。

但也因为我没有父母的安排、全靠我自己,仇大一直非常的羡慕我和敬佩我,可以说是仰视我,因为我靠着自己,比他到达了更高的地方(无论是学习成绩、大学、还是工作、工资),他对我的佩服之情是掩盖不住的。但是随着我肉眼可见的连续失败,他逐渐的对我彻底失去了佩服和赞许,只有可怜和同情;而帮助他安排一切的妈妈、姐姐、七大姑八大姨,则成了他新的仰慕对象,和我交谈时开口闭口是他姐姐如何如何。不得不说,因为他家里女性亲戚多并且和他接触密切的原因,仇大的性格也就和一个姑娘一样,当他丧失对我的佩服和仰视后,就如同老婆觉得老公是一个窝囊废一样,我和他很快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因为他也不想给我多说什么了。

最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女人。仇大一家虽然也和我们家一样是沿海地区去到甘肃的移民,但是他一直到大学时都在内陆呆着,直到第一次工作时才来到南方的沿海开放发达地区。他和所有来自封建地区的人一样,被沿海的开放、发达和文明所震惊了,他意识到兰州和西北是落后的不能再落后的穷山沟沟。而和他打的火热的女朋友又是广东土著、房地产富商的女儿,他的新偶像姐姐又在厦门定居,这无疑让他产生了很强烈的“脱甘入粤”的想法,换而言之就是“精粤”,所以这个富婆女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他的工作也好、人生规划也罢,都开始围绕着他的女朋友展开。而我在5年前(2017年)他刚和女友打得火热的时候拒绝了他女友的加微信好友(因为我觉得毫无意义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这就意味着,我拒绝了他未来人生、后半辈子的人际交往圈子。对于这样一个以女友为世界中心的人来说,我的重要性确实是很小很小了。(这不是我的臆测,仇大不止一次亲口告诉我,他佩服他爸,因为他爸放弃了自己的社交,把经理全都投入家庭和妻子上了,他也会变成那样的人)

我承认,仇大和我渐行渐远其实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因为他在我的情感支撑体系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能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完全习惯没有人说心里话的感觉。

同样失去的朋友还有大学同学

西外是一所垃圾学校,西外的生活在我看来并不美好,也不值得回忆,但幸运的是,我碰到一群聊得来的、有趣的同学左右朋友,他们的存在给我的大学生活带来了美好又快乐的记忆,和他们的情谊也算得上是我大学时代最为重要的人脉资源。可是可惜的是,无论是舍友,还是俄院的男生,亦或者是大艺团和动漫社认识的朋友,在毕业两年后,我和他们都因为人生轨迹和人生阶段不同而无话可说了:或是因为体质内的身份加入了剥削者的行列而和我政见不合,或者是进入了大公司日进斗金而和我一个啃老族无话可说,或者是有了女朋友和未婚妻变成了为房子和女人奔波的逼奴房奴而和我没有功夫交流感情……总之就是,不再联系,或者说我主动联系他们他们也不回复我了。这也是挺令我感到失望和遗憾的事情。

除此以外,第一份工作西北电建的同事也值得一说。

20年12月15日中午的时候,西北电建之前聊得不错的同事咯噔给我打来语音电话,找我借钱付房贷首付。他大约需要个4-5万,而我能拿得出手的也就5000。当我告诉他我拿不出五位数时,我在电话这头都听出来了他的意想不到,说实话,在一个有事业有女人的朋友前展示自己不如他的情况,这个场景多少令我有些不爽。他的情况显然比我好很多:和我同时入职,很快就被外派巴基斯坦一个月1万元,后来通过婚恋网站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在国外捞了一年钱后和老婆一起干电商卖水果。我觉得他的个人经历就应该是典型的“幸福的中国人”:普通二本—入职央企—婚恋网站火速找到另一半—作为倒插门女婿继承女方家业(电商卖水果)—因为是农村县城所以房价不贵买了房子。也正因为他相对顺利的人生经历,他也相信正能量。我认为这就是这个国家理想的“基本盘”,女人和稳定工作是保持现代社会正权平稳的重要基础,二者有一个就行:有了女人就会渴望稳定,有了稳定工作就会渴望女人。

在那通电话以后,一直到今天,我和他再也没有联系过。

除了现实中的这些朋友的大量流失,还有因为qq号被封而失去联系的网友,对于和他们的失联也令我感到遗憾和失望。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就算我和他们继续保持联系,估计结果也会和现实中那些失去的朋友一样吧,毕竟他们也是普通人,过着普通而又按部就班的日子,不出意外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会成为和我无法交流的样子。

现在的我看来,和那些人不再联系也许也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和他们不联系,让我至少可以不用和他们对比,也就不会产生焦虑和自卑。而且,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割舍,我也发现,自己比想象中的还要坚强,他们也没有我感觉得那么重要,我现在对于删好友和绝交,没有什么顾忌和留恋了。如此一想,也不是坏事。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因为全国停摆的隔离政策,导致那一年春节我虽然在兰州但也没有去舅舅和姥姥家探亲,在隔离政策稍有松动后就很快返回海南。这对我仿佛是一种保护:避免了我再一无是处灰头土脸的在家啃老时,面对亲戚们的询问和“关心”。

总结一下我那小半年的经历,因为和人接触和交流变少了也没有什么可多说的,无非就是自我内耗和心理斗争:在焦虑、躺平、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啃老这些心态之间相互转化和斗争。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货,可能也就是变得更加坚强和厚脸皮了吧。

2019.12.14

再看《黑礁》——观后感2

2019年12月,再经历了多次挫折和痛苦后,我又丢掉了自己的第五份工作,我的心境又一次低落起来,即便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但是在这个临近过年的年末时节,工作是极其难找的,不仅没有什么岗位了,并且很多公司索性都不打算招人了,投了不少简历,也都大都石沉大海,加上和父母持续的争吵,这些都令我的情绪更加低沉,心态也更差。在这段时间里,能缓解这一切的,似乎也就只有之前我喜欢的动漫和电影,一集接着一集、一部接着一部的观看,将自己完全沉浸到剧情中令我暂时脱离了现实的苦恼。可能是多了些人生阅历,这一次观看时

我总是把自己作为角色代入其中,或者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所闻所想来对比剧中的角色,这使我有了更深一个层次的新的思考和感受。

给我代入感最强烈的就是本作的主角洛克,从他一出场一直到最后一集,我都能从他的所思所想所说所为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洛克原名冈岛绿郎,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本人,24岁勉勉强强从大学毕业,毕业后用了一年时间,才在一家大企业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像千千万万上班族那样,忍气吞声的过着平凡而又平庸的生活,即便知道自己不会出人头地,但仅仅是为了生存,还是抱着“成为那样的人”的期望。后来在一次出差中遭遇了普通人一辈子也遇到的“电影中的情节”:被海盗打劫,然后又和海盗一起对抗佣兵,最终居然活了下来,可是大难不死的洛克竟然成为公司的弃子;因为洛克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卢安娜普纳的外国人正常交流,甚至充当翻译,这个最大的资本让他最终可以和自己的“宿命”决裂,在东南亚过起了“海贼”的生活。

我并不知道洛克大学是什么专业,也不知道他毕业的“国立大学”是怎样的大学,但是洛克的人生轨迹和我有很多重叠之处,我也是勉强大学毕业(挂科5门差点没毕业证),我也是毕业后工作不顺一直安定不下来(到今天还是如此),我也是最终接受了自己是普通人必然要过平凡日子的事实,我也是在大学中和学长锻炼了酒量,我也经历过别人不相信的电影桥段上的经历……甚至是连抱怨的话语,都和我想说的是一模一样的。其实以上这些是不难达到的,是很多人都可以经历的,而我和洛克最大的重叠之处,还在于可以选择自己的“活法”:我似乎也有两个选择,要么是在国内996当一个干电池,要么是仗着自己的俄语去俄罗斯当“莫斯科漂”,因为我也可以像洛克那样说一口流利的外语(至少正常沟通没问题),在国外也有足够我生存的人脉。

洛克之所以选择和“普通日本白领”的生活告别,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上司抛弃了他的生命,深层次原因就是因为他受够了忍气吞声、看别人脸色的生活方式,而卢安娜普纳的“美国西部电影”式的彪悍生活,可以喝着酒,拿着qiang,挺直腰版骂娘的赚钱和生活,不用打卡,不需要做报表,也不需要忍耐。可是实际上却并不如洛克所想的那么痛快,即便到了卢安娜普纳,也还是要看别人脸色、也需要隐忍,这完全不是美国西部电影式的罗宾汉生活,而是b级恐怖片和战争片一样残酷、血腥又肮脏的生活,穿着白衬衫打着领带、说话文质彬彬的洛克和卢安娜普纳格格不入,直到第一季的最后一集,莱维还是对洛克直言“你不属于这里,回日本更适合你”;虽然洛克最终也没有选择返回原来的生活,但是他就像普希金笔下的“多余人”人物形象一样“高不成低不就”,即便已经双脚踏入泥潭成为坏蛋,可是自己却放不下执念和身份,时常在“正常人”和“坏蛋”这两个选择中徘徊不定,既受不了“忍气吞声的正常人”,也不能认同“破罐子破摔的坏蛋”,可以说由他造成的冲突和矛盾都是由他的这个摇摆不定造成的。

从这个角度上说,我觉得我也像极了洛克:洛克是被一个财团抛弃了生命,而我和千千万万中国年轻人一样被当做必然要被扔掉的干电池使用;我不喜欢中国式的人情世故和国内日益残酷的剥/.削,于是想要“逃”到俄罗斯那一个世外桃源,在俄罗斯我可以喝着洋酒搂着洋妞,手里揣着钞票尽情挥洒(最好情况);可是我又放不下自己契丹国民的这个身份,在我看来俄罗斯就和卢安娜普纳一样是没有前途、堕落的泥潭,不愿意把自己后半辈子搭在这么一个地方。现在的我不也是如此?选择留在国内过着点头哈腰的平庸生活,可是却还是放不下心中“卢安娜普纳”式的俄罗斯梦,哪头都放不下,没有一刀两断的决心,我的很多痛苦其实也都源自于我在选择过程中的摇摆,这一点和洛克也出奇的一致。

当对比完我自己和洛克的人生轨迹后,我突然间明白了为什么洛克这个普普通通的日本上班族会成为一个“黑/.帮片”的主角:因为以洛克为代表的人物形象,正是日本(东亚地区)典型城市阶层普通年轻人的形象代表:普普通通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无论怎样努力都注定不可能实现上升,不甘心于点头哈腰忍气吞声的度过一生,可是又没有更好地人生道路可以选择,因此已经下意识的把“忍耐”作为了工作的一部分,并且接受了这个设定。而《黑礁》这部作品,也就是给这一群人提供了一个发泄和想象的平台,创造出一个不存在的城市、一群不存在的人,一个不存在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人和事,和东京(北上广深)这样的超级都市完全相反,这个世界的活法也就是那群都市白领所向往的活法,也因给人一种大呼过瘾的感觉。也因此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这部片子必须要足够的炫酷,足够的装bi,才能满足那群都市白领的幻想——事实上《黑礁》也是这么做的。

只是对我个人来说,这个过瘾的感觉并不仅仅是“洛克”这个人物形象和《黑礁》的剧情设定带给我的,而是洛克做出了“放弃日本、投身卢安娜普纳”这个决定的行为(没错,仅仅是这个决策的瞬时行为,就已经足够让我大呼过瘾)。因为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选择,我离那样的生活也是如此的接近,但是,被我自己否决和放弃了。

毕竟,在生活中能做出和洛克一样选择的人,究竟不是多数。

除了洛克,其他出场人物也能让我有代入感,引起一些共鸣和思考。

比如真祝D五装人员竹中正洋,是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赤军主要干员,曾经策划和参与了在日本地区的炕议和嫂乱、以及杰持以色列客机等行动,按照日本井方和现在主流媒体的定义是一名“孔步分子”。可是这个帽子和竹中正洋东京地区大学生的身份、以及他亲切随和的为人并不相符,他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为了“人皿齐崛起,世界同葛明”的理想而走上街,日复一日的在市中心向人们演讲,宣传所谓的“正义”,可是人们还是如此冷漠(黑豹乐队的《一无所有》这首歌用来形容剧中他的遭遇非常贴切)。也因为这理想他离开日本,从日本一直到中东,似乎一直在败退,随着苏联解体和中美建交,他所追求的理想也彻底破灭,可是到了那个时候,他却再也回不去了,因为他把“生存”都压在了那个理想上,而他又不愿意接受这个“理想”已经变成“谎言”的现实,只能继续在异国他乡为了这个理想继续下去。他也原本可以老老实实做个大学生,在亚洲最发达的资本足以国家做一个普通的“小资”,可是他却因为“理想”而放弃了这一切,这看上去是很愚蠢的,可是在苏联如日中天的70年代、在中国处于文哥的时代,谁又能预料到这些“远大理想”终究只是泡影?他这样一个受过大胡子主义和李德胜思想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当年五四运动时的青年也不也是一样的成长轨迹?站在那个时代来看,他也没有做错什么。(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作者的倾向,广江礼威似乎和很多那个年代的日本人一样,对赤军运动并不持否定态度)。

再比如“莫斯科大饭店”的巴拉莱卡。巴拉莱卡出身苏联的高级军官家庭,有着奥运冠军水平的射击技术,自幼接受良好而又正统的教育,高挑身材金色头发,典型的斯拉夫美女,长大后又服役于苏联最精锐的空降兵部队,如果她就在苏联体质内这么发展下去,再差也能混个一官半职混吃等死,可是阿富汗战争和苏联解体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因为阿富汗战争,让她错失了参加奥运会的契机,不仅没有实现她自己的人生价值,苏联也因此和冠军失之交臂,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自己也破了相,浑身上下留下了可怕的伤疤;更因为苏联解体,他们和《第九连》的那群士兵一样被社会抛弃,穷困潦倒。就是这么一个文武双全又长得好看的高材生、苏联时代的精英,巴拉莱卡没有做错什么,也没有大的错误选择,可最终还是沦落到没饭吃的地步,到万里之外的东南亚落草为寇。(另外从性格和为人处世上说,这是典型的俄罗斯人(比如溺爱男性、办事果断直接),我不知道作者广江礼威有没有和俄罗斯人打过交道,但是这些性格和气质上的东西,不自己亲自去体会是很难拿捏的这么到位的,还有剧中出现的那些俄语对白和俄语书写,在我看来也是很专业和没问题的。)

还有哥伦比亚(古巴)的阁命军战士罗贝尔特,为了理想和生存加入了拉美的游击队,接受了残酷的训练,成为了一名“一个人抵得上一支军队”的杀手,为了她曾经的“理想”杀人无数。可是直到有一天发现游击队贩卖的不是理想而是独品,自己曾经追求的理想彻底破碎。脱离组织后的罗贝尔特投靠没落的黑帮拉布雷斯家,无奈拉布雷斯家老爷去世后很快家道中落,少爷也被绑走。理性来分析下,在南美那样社会背景下,罗贝尔特就算不选择去闹阁命,她的个人命运也不见得好不到哪里去,选择了正义和理想总归比当读贩子“正治正确”,可是谁也不能料到自己所信奉的组织竟然背叛了理想,那个时候选离开也是很正确的,给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去当保镖也没什么不对,可是生活刚安稳一点,又被外部力量破坏可以说她走的每一步都是合情合理,但是每一次选择过后都因为“命运”而再次陷入囫囵。

以上三人都是十分优秀的三个人,他们有着过人的天赋、才干、专业技能,在各自的领域是佼佼者;同时,也都曾经坚定地相信着“理想”,并且为了追求这个理想而付出了努力,可是在后来无一例外的被现实按在地上狠狠摩擦,理想也转化为了最简单的“吃饭”,三个人都经历了一个“幻灭”的过程。其实他们三个都没有做错什么,在选择的问题上也没有犯糊涂,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也并不是海市蜃楼,只是历史的进程和命运和他们开了个玩笑,让这群年轻的精英变成了大时代下的弃儿,被主流社会给排挤了出去,成为社会底层,以至于连自己的国家都容不下自己。我自认为我也很优秀,我在一些方面也是专家和能手,我也曾经是个对“理想”坚定不移的小份红,我也被现实狠狠按在地上摩擦过,我也经历了不止一次的“幻灭”……并且我至今也认为我的选择没有错,可是就是这个“没有错”得选择,造就了我现在的窘境。

这三个人的故事中,有几个片段简直和我经历过的一模一样:

1,两次在机场见到日本同胞的竹中正洋,第一次时运筹帷幄的神态,和失败后第二次见面时对自己失败经历的总结和自嘲,那个失败后口是心非的礼貌笑容、和对未来沉重的期待,我也不止一次的在朋友/陌生人面前挤出来过,甚至有几次就是在机场,和片中描述的一模一样。

2,竹中正洋俘虏洛克后的审问环节,作为同是离开日本在外干黑活的日本人,竹中正洋向洛克问道“出来冒险的原因”,洛克很不屑和他对话,认为自己和这种被逼出国门的“孔步分子”不是一道人,竹中正洋不紧不慢的向洛克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讲述了东京市他曾经熟悉的一草一木,同时反过来质问洛克“我当年是为了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而出走日本,你个干黑射会的哪有我这个觉悟?”。这个场景一下子让我想到,我每次做出艰难决定后朋友的不理解和风凉话了,没有家庭/朋友的照顾,你还不如我呢,只是你运气好点罢了,换做你你能有我这个觉悟和行动力?

3,苏联解体后穷困潦倒的巴拉莱卡,在漆黑的房间中只打开一个电视,用毫无生气的绝望眼神漫无目的的盯着电视机,我在这段时间也是如此,为了省电,又为了能度日,在终日不见太阳的出租屋内看动漫和俄剧度日。

值得一提的还有黑礁商会的老大达奇,这个人的背景是全剧终交代的最少的,也可以说是最神秘的人,只知道他是参加过越战的美国老兵。虽然外表上是个肌肉男、黑人,可是头脑却十分聪明,心理素质极好,无论遇到怎样的情况都能处之泰然(就像艾尔艾多夫一样),是个标准的领导者。虽然是个武人,可是肚子里的墨水不亚于洛克这样的大学生:熟读《毛选》,能对欧洲的文学和哲学家的名言名句张口就来的背诵,能品味瓦格纳和巴赫这些古典音乐家,待人礼貌并且尊重……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最终会落草为寇。这也让我想到自己了,我自认为我也心理素质不错,我也懂点音乐,我也对欧洲那些哲学家感兴趣、我也能背两句,我也把李德胜思想夸夸其谈的讲两句,可是我也最终也没有站在莫斯科大剧院给人表演,甚至在和哥们喝啤酒吹牛逼时展示的机会都没有,无论我怎样的给自己增加虚荣心,在事实上我也只是一个没钱没工作没女人的平庸的失败的大学毕业生。

第一次看《黑礁》时给我的巨大触动,莫过于紧张的气氛、紧凑的节奏、华丽而又装bi的战斗场面、与二战-冷战历史高度结合的故事背景、没有女人和情爱的硬汉风格…………可以说最初这部番带给我的就是感官刺激,一种新鲜而又强烈、正好符合我口味的快感。也正是这种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新鲜感,加上西外/国内“忍气吞声的官撂主义气氛”,让我下定了决心,在有机会选择时一定选择“洛克”的道路,我也想过着不看人脸色而又逍遥快活的生活——那个时候,我才大一。后来的事实也是如此,包括我铁了心的要找外派的工作,铁了心的要从国企辞职,铁了心的要去莫斯科读研,其实都是延续了那个时候所做出的的决定

第二次看《黑礁》也给了我巨大的触动,而这个触动不再是曾经的感官刺激,而是一种“初看不识画中意,再看已是画中人”的茫然和颓唐。当我经历了一些幻灭和来自现实的毒打后,我也像《黑礁》中的那些人一样,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变成了一个务实主义者。有时候看到字幕,我甚至认为编剧有读心术,因为那完全就是我想说的、我想做的。(也不得不感叹黑礁这部番的制作精良,从外表到内涵都是如此的精致,日本也不愧为动漫强国)

如果黑礁商会能让我34岁不失业,不用每天996,不会离职是扣押我251天,现在再叫我做一次选择,在忍气吞声996上班族和美国西部片式的自由中做选择的话,我还是会选择后者。只不过,现实中没有黑礁商会,就算有,也不见得轮到我去选(何况我自己已经放弃了一个名为“俄罗斯”得卢安娜普纳)。无论是坏蛋还是小职员,他们都有能让自己饿不死的办法和职业发展规划,而对于现在的来说,二者皆无——我既没有找到自己的“旭日重工(洛克所在的公司)”,也没有到达自己的“卢安娜普纳”,我还是解体后坐在小黑屋看电视的那个巴拉莱卡,我不知道自己还要坐多久,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未来”一说。这个时候,竹中正洋的那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水浒传》之所以经典,从一个角度上说就是他用有限的文本刻画出了尽可能多的人物形象,似乎108将中的任何一个拿出来写成单独的故事都足够精彩,而且108将基本涵盖了大部分“典型/非典型中国人”,也因此人们在读的时候会有联想到自己,《黑礁》对我来说也是如此。《黑礁》中出场的每一个“卢安娜普纳人”都是“失败”的,他们被自己原本所处的“主流社会/主流价值观”所抛弃和排挤,陷入绝望和绝境,最终成为了“坏蛋”;但同时他们也是足够优秀的精英,是原本自己所处的世界中的佼佼者,有着过人的天赋、才干、专业技能、高尚的情操和理想追求,万分遗憾的是造化弄人,他们所有人都是眼睁睁看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己擦肩而过,自己不但没有抓住上升的机会,甚至还无缘无故的坠入深渊。而造成和这个结果的,绝对不是因为他们自己不努力,也不是因为自己选错了方向,而就仅仅是因为“命运”使然,是命运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我们甚至都不能预知明天将要发生什么,更别提是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的命运做猜测。